本在50文。
一册《金刚经》5000字,一块标准模板可以雕刻500-600字,需要10块木板。
制版成本:7000文。
维护成本:1000文。
纸张与油墨:1000册×10文/册10000文
总成本与单册成本便分别是:18000文、18文/册。
活字印刷考虑的就多了。
用黏土或木制作活字,但前者烧制失败率在当下高达三成,后者遇水墨膨胀。
使用铜做活字则成本过高,单字便需要1斤铜,也就是100文的成本,饶是初始只制作常用3000字,也是一笔不菲的成本:
黏土的单字成本算上人力大约在20文,成功率七成,一套字库便需要85714文。
木活字单字雕刻半天、人工50文,3000×2575000文。
铜活字就更是个活阎王,一字100文,总计300000文。
用最便宜的木活字去与雕版做对比,成本75000文。
活字印刷需要人工排版,每页排版2天、一册金刚经拟10页、人工50文一天,无论是一个人做工还是十个人做工,工钱都在1000文。
活字的维护成本同样不俗。
每套排版使用10次便需要更换5%左右的字模(遇水膨胀),概率×总字数×维护成本×次数,0.05×3000×25×1037500文。
(《梦溪笔谈》:不以木为之者,木理有疏密,沾水则高下不平
《天工开物》:凡活字,以胶泥制者为上,木次之。泥字用后火焙去墨,即可复用;木字制费廉于泥,然用后墨浸木理,再易则字画糊矣。)
纸张油墨和雕版印刷一样,10000文。
活字印刷总成本:75000+1000+37500+10000123500文
单册成本123.5文。
活字印刷简直是吞金活阎王。
这么看雕版印刷简直赢麻了。
可事无绝对,数据的魅力就在于,
当木制活字印刷《金刚经》的册数在6861以上时,它的成本就会低于雕版印刷的18文/册。
对于没有普及教育需求的寻常古代,接近印刷7千册的书,是个高额的数目,没有人会做这样的事情的。
根据敦煌文献中记载,唐代单部文书最大的印量也不足1000册。
只有士族才配读书,世家更是垄断了知识。
不仅仅是阶级观念问题,同样受限于成本、维护难度、实际需求,北宋乃至最后的清代都没有使活字印刷取代雕版印刷。
可在李唯看来,在政治教育上的投资,它只要达到了其传播效果,哪怕于账面上亏损,它也是赚。(经济学,政府投资/国家财政投入)
愚民确实好统治,可‘壹教’同样有利于政治,更是对他这位皇帝利好。
永远不要把自己和世家绑定在一起,但也不能把自己和百姓放在一起,为什么是寡人,这个词值得皇帝用一生去思考。
不提这些深远的,单说当下,
李唯秋季需要刊印发布到大唐全国的《论闪电战》其册数,一定不会低于七千这个数。
同时,李唯会提高泥活字的烧制成功率。
改良后初步计算,泥活字的临界点会在8100册,将来拥有更充沛的工匠时,泥活字会取代木活字。
而虽然保存性好,但更贵的铜活字,其临界点在32000册,在天下安定以后,李唯更是会将其提为国家印刷局的专用印刷用具。
天下都不止三千多万人,刊印三万多册书,它真的不多。
唯一的难点是,铜在唐代属于战略资源,贸然大规模使用铸字,一定会被官府禁止。
但李唯是皇帝。
所以,铜活字不存在难点。
木雕很好玩,对于每天脑子里都装着政治的李唯来说,闲来无事雕些东西玩玩,也是他难得的放松了。
在御制活字印刷的敦促下,那些本不识字的工匠,简直拿出了远超自身极限的学习能力,恶补在他们眼中好似图画一样的汉文,并疯狂临摹,力求百分百复刻御书原貌。
蒸汽机也进入了‘批量制作’的复制粘贴环节,同时李唯开始制作多气缸复合式蒸汽机模型。
铁路的铺建与以砖石铺筑的昊天大道,也并行进行着。
昊天大道主要是人与车马行走的大路,在建造的时候稍显‘迂回’只在原本需要避让的沼泽区,用架起高架做缓坡辅助通行以免绕行。
不是不能填,只是还需要试错与实验。
李唯不太精通生态环境治理。
沼泽区作为重要的生态系统,在生态上具有多方面的益处。
生物多样性这一点李唯不太在乎,在古代,人都能濒危,还谈保护动物,未免有些太先进了。
第52章 踏青(2/5)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